close

合於正義的三個要件:承認自然的平等、接受選擇自主的價值、強調身體的尊嚴不受任意侵犯。

"真實"和"理念"的重要差異,是支持"權利"的基礎不同。以真實的材料為基礎,權利是由環境裡的條件所支撐、雕塑。以理念為基礎,權利的來源,是訴諸於論者的信念,如果論者支持,就有某些權利,否則就沒有。

客觀的公平正義並不存在,而特定時空下的公平正義,是由環境裡的相關條件所烘托而出的。

---------------第四章,人生而自由平等?!

 

需求法則所反映的,是人會基於理性和自利,有意無意選擇自己的行為,以增進自身的福祉,而這些行為會呈現出價量反向的規律性。人的行為會受到誘因影響,當環境的誘因改變,行為也會跟著改變。

在總體經濟學上有三套邏輯推演的方式:

1.魯賓遜分析法:社會上雖然有許多形形色色的人,他們從事各種經濟活動,可是對於分析某些問題,可以把注意力的焦點集中在一個"代表性的個人",針對這個代表性的個人的行為加以分析,以掌握我們所關心的問題精髓。

2.主要球員分析法:分析問題時會鎖定在"主要組成分子",這些行為會影響乃至決定最後的結果,因此要釐清關鍵,就值得以這些少數主要組成分子的行為為主。

3.個體過渡到總體分析法:總體反應的是個體行為彙整的結果;總體現象不一定是個體行為單純的加總;只有奠基於穩固的個體基礎,才可能對總體現象提出較深入而正確的解釋。

社會發展的軌跡不一定是往前進展,大部分是鋸齒狀的進進退退,在每個環節的轉折上,背後都隱藏刺激的因素,否則,社會停留在"均衡"的狀態上,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。

-----------------第五章,個體行為和總體現象

 

在考慮基本權利時,不要忘記潛在的成本。維持言論自由的權利比較便宜,提供免於飢餓自由權利比較昂貴。

權利的背後,一定有資源的付出,運用資源時,不得不有成本的考量。

正義的概念不是超然獨立於現實之外的,而是被各種現實條件所形塑而成的。各個環境地域,有各自解讀和取捨正義的方式,因此只有地域性的正義,沒有舉世皆然的正義。

物資資本是有形的,人力資源則是藏諸於個人,而社會資本則是無形的,是蓄積在人與人之間。"社會資本"不只是一個人對環境的熟悉或心理上的安全感,也可能是一種對別人、對制度的信任。

----------------第六章,故事書裡的故事

 

市場的交易具有雙方互蒙其利的特性,在分析上,市場提供思維上明確的脈絡。

蒲士納在法律的經濟分析一書中提到三大基本原則:價格和數量反方向變動的"需求法則"、機會成本的概念、在沒有因素干擾的情形下,資源會流向最高的使用途徑。

經濟學者提供給法律學者的幾個概念:

人的行為具有相當的規律性。最基本的是個人層次,最上層的是總體,然後是介於這兩者中間的,中層的規律性。

中層的規律性比要模糊、難以掌握。

若A則B是一種條件式的思維和判斷,隱含著其他的條件沒有發生變化。

無論基層、中層、上層,都是在某些條件的支持下才會成立。

經濟學者在分析人的行為時,不是只把焦點擺在單獨的個人身上,而是一直保持一種系統的觀點。

這個系統有兩個維度:時間和空間。在空間上,每個人的行為都直接間接影響其他人,也受他人影響。在時間上,現在的行為受到過去演化經驗的影響,也受未來影響。

理性選擇隱含比較,而比較則意味著運用基準點和參考座標。

----------第七章,經濟分析的深層意義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aristacoffee1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